一、孩子成長的四個因素
孩子成長的四個因素:
一個自身因素,即孩子自身的認知水平和人格特點。
三個環境因素: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這四個因素決定著孩子的成長發展狀況。
個人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認知水平,他們對環境給予的刺激會作出適合自己年齡的反應。一個三歲的孩子可能因為得不到一根冰棍鬧一天的情緒,一個十歲的孩子可能因為家長忽略了自己的生日和家長鬧一年的別扭,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可能因為一次失戀影響自己一生。同樣的事情,不同性格的孩子可能的反應是不同的。對于一個性格外向,漫不經心的孩子,中秋節少吃一塊月餅可能根本不會放在心上。而對于一個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在特點的家庭關系背景下就足以讓他和家長冷戰幾年。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活環境是家庭。家庭的兩大問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第一是教養方式,第二是父母的關系狀況。
如果教養方式不恰當,例如給性格脆弱的孩子提出較高的學習目標或者人生發展目標,就會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產生焦慮或恐懼情緒;如果家長總是打罵孩子,嘲笑孩子,不信任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如果孩子的合理要求經常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有失望;如果家長承諾的事情總是以各種借口不兌現,孩子就會對家長失去信任。以上這些教養方式都是消極的教養方式,消極的教養方式都直接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另外,如果父母關系不和,經常打架,會讓孩子感到沒有家庭溫暖,孩子會為父母的關系分心和擔心;如果父母的矛盾激化到了離婚的程度,孩子的家庭安全感就被擊碎。他就不會有心情學習。
學校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教師對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在學校的表現。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我喜歡哪個老師,哪個老師對我好,我會好好學習那個老師教的學科,聽哪個老師的話。哪個老師總是批評我,總是當眾出我的丑,總是找我的茬,我就不學那個老師教的課,和那個老師對著干,就會恨那個老師。張老師對孩子不好,孩子會恨張老師,李老師對孩子不好,孩子會恨李老師。當孩子發現很多老師都對他不好的時候,孩子會泛化到恨“老師”這兩個字,恨所有的老師,甚至恨學校,恨教育。
孩子的同學關系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學習和在學校的表現。同學關系好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就比較快樂。同學關系差的學生在學校生活就會感覺壓抑等。
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接觸社會的機會越來越多。孩子會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身邊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總結并形成觀念。如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孩子會運用這些觀念去解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事件,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進程和方向。
因此在探討孩子成長的問題時,要對四個要素進行分析,讓我們發現造成孩子問題的原因,并幫助我們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需要層次理論
下圖是馬斯洛的需要模式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成長的需要”兩部分。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維持個體生存和種族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各種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優先滿足的一種需要。它是人與動物共同擁有的,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和睡眠等。在青春期孩子的生理需要包括戀愛的需要。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個體希望獲得穩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嚇、焦慮和折磨等的需要。青少年對家庭的穩定,免受他人打罵、言語威脅等的需要都屬于安全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是個人對友伴、家庭的需要,對手到組織、團體認同的需要。在學校如果班主任對孩子只有批評職責,不信任。孩子就缺失了對班級的歸屬感,孩子就希望調班或轉學。
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個人對自己尊嚴和價值的追求。一個人得到尊重就會有自信心,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實力、有能力。否則就會引起自卑感、軟弱感和無能感。一個在班級受到老師和同學尊重的孩子,他會對班集體有一份責任感,會對自己有較嚴格的要求。
成長的需要:
知的需要 既認識與理解的欲望。它是人生來就有的一些積極沖動:滿足好奇心、對事物進行了解、解釋、理解。知識的學習被馬斯洛認為是“成長的需要”,屬于高層次需要。
成長的需要中還有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指出:“人的高級本性依賴于人的低級本性,需要它做基礎,沒有這個低級的基礎高級就會倒塌。這就是說,對于人類總體來說,如果沒有已經獲得滿足的低級本性做基礎,人的高級本性就是不可想像的;發展人的高級本性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實現和滿足人的低級本性?!?/span>
車文博繼續解釋:一般來說,只有低層需要獲得充分滿足后,高層需要才能出現。例如,只有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滿足時,安全需要才會產生;只有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時,歸屬和愛的需要才會產生;而只有在前四種基本需要得到足夠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相繼出現認識與理解的欲望、美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要讓孩子有學習的動機,就要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三、使用積極的教育手段
積極的教育手段是指能夠達到教育目的,又能使受教育者的基本需要不被剝奪的教育手段。當教育者經常使用積極語言和其他積極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基本需要時,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會明顯提高,當教育者經常使用消極語言和教育手段時,孩子的基本需要被剝奪,孩子的成長需要就不會出現,即學習的動機就會明顯降低或被打消。
例如:
威脅使孩子缺失安全需要:再不聽話,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
忽略使孩子缺失歸屬需要:你家長都不管你,我管得著你嗎。
辱罵使孩子缺失尊重需要:你的手怎么臟得象豬蹄子一樣,快去洗。
2010年9月19日,濟南市教育工會制定教師禁言禁行、勵言勵行100條。他們禁止教師使用剝奪學生基本需要的言行,使用尊重學生基本需要的言行教育學生。具體如下:
禁言,即,老師,請您不要這樣說,共38條:
1、“你真笨!沒見過像你這么笨的學生?!?/span>
2、“怎么連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呢?”
3、“講了多少遍了還不會,你腦子有毛病??!”
4、“你耳朵聾啦?你眼睛瞎啦?”
5、“不會不要瞎說?!?/span>
6、“你的臉皮怎么這么厚?”
7、“天底下就找不到像你這樣的?!”
8、“你就不是個讀書的料?!?/span>
9、“看著你就不順眼?!?/span>
10、“看見你我就夠,你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你哪樣行??!?/span>
11、“你老這樣,我沒法教你了?!?/span>
12、“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只能掃馬路、撿垃圾?!?/span>
13、“我不要求你學得多好,別給我惹事就行?!?/span>
14、“你學不學與我沒關系,只是你不學不要影響別人?!?/span>
15、“你連XX都不如,你這樣的學生已經無可救藥了,沒希望了?!?/span>
16、“你天天來學校都做了什么?還不如早點回家算了!”
17、“誰都不要和他(她)在一起,和他(她)在一起一準會變壞?!?/span>
18、“教你們這樣的班,我真倒霉!”
19、“現在的學生,一撥不如一撥!”
20、“不想上課就出去,不想待在這個班就給我滾?!?/span>
21、“去,叫你爸爸媽媽來!明天你爸媽不來學校,你也別來了?!?/span>
22、“你爸媽都不管你,我憑什么管你!”
23、“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回去讓你爹媽好好管管!”
24、“我要是校長,早把你開除了!”
25、“有本事你去校長那告我??!”
26、“不用給我講,我懶得聽!就你事多!”
27、“沒教養,沒家教!”
28、“人有臉,樹有皮!你呢?”
29、“你是不敲打就不行!”
30、“除了干壞事你還會啥?!”
31、“老師就是老師,老師說的就是對的,不聽就不行!”
32、“閉嘴!只管聽我說!”
33、“你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別人的事你少管?!?/span>
34、“你真的讓我非常失望?!?/span>
35、“你怎么長不長記性??!”
36、“回去把這題抄╳遍!看你能不能看清題!”
37、“站著吧,等你想通了再找我!”38、“我才不信呢,你有一句是實話嗎?”
38、“別看你眼睛瞪得那么大,其實不知道在想什么呢?!?/span>
禁行,即,老師,請您不要這樣做,共24條:
1、下課了,還拖堂。
2、把個人的情緒帶到課堂上,給學生臉色看。
3、不會回答問題,就讓我們站著。
4、對我們的認識總是一成不變。
5、只關注好學生,同學之間發生矛盾,只偏袒好學生。
6、犯點錯誤就叫家長。
7、不讓遲到的學生進課堂。
8、學生不會做題,老師就不耐煩。
9、在學生面前抽煙、吐痰。在課堂上接手機。
10、說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
11、你是班主任,就隨意占用其他課或我們的自習。
12、用粉筆頭擲學生,用指頭戳(敲打)學生。
13、要讓我們的父母去辦那些為難的事。
14、照顧家里有錢有勢的同學。
15、學生問好時,你卻視而不見。
16、對我們的父母不禮貌,有時還指責、訓斥。
17、用打掃衛生等班級勞動懲罰犯錯誤的學生。
18、當著辦公室其他老師的面批評學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呵斥、批評學生。
19、讓學生打掃辦公室,給老師打開水、干私活。
20、從事有償家教。
21、強制學生訂做校服、入保險、訂報刊資料。
22、穿戴不端莊的服飾。課堂上說不負責任的話。
23、喝了酒去上課。
勵言,即,老師,我想聽您這樣說,共25條:
1、“是我沒講明白嗎?”
2、“這個問題不好理解,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好嗎?”
3、“一定要相信自己,我很欣賞你?!?/span>
4、“咱們班的同學個個聰明,你們一定能成功?!?/span>
5、“我們是朋友,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說?!?/span>
6、“上課我是老師,下課我們就是朋友?!?/span>
7、“這次雖然沒做好,還要緊,下次再來!老師期待著你”
8、“今天的作業有點難度,希望大家能努力完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問?!?/span>
9、“別灰心,這點困難一定不會難倒你的?!?/span>
10、“咱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span>
11、“你很出色,老師為你自豪?!?/span>
12、“老師不會把你和任何人比較,我希望你做最好的自己?!?/span>
13、“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奇跡,努力吧,你將擁有你所想要的?!?/span>
14、“試試看,你可以做到!”
15、“你很有潛力,要對自己有信心!”
16、“我一直在關注你,期待著你的進步,相信你不會讓老師失望的?!?/span>
17、“你的想法很好、很有創意,我很欣賞?!?/span>
18、“你的想法很獨到,能詳細說說嗎?”
19、“你做得真棒,希望下次你帶給老師更大的驚喜!”
20、“先好好想想,別著急,如果還不會,就問來我?!?/span>
21、“這方面是你的優勢,如果能在XX方面再加把勁,你就更全面了?!?/span>
22、“你近來進步很大,繼續加油!”
23、“老師很喜歡你,但是不希望你這樣做?!?
勵行,即,老師,我們希望您這樣做,共16條:
1、既是老師,又是朋友,平時和我們多溝通,經常和大家坐下來談談。
2、公平對待你眼中的優等生和待優生;細心觀察每位同學,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3、批評學生再委婉一些,不要傷及我們的自尊。
4、想辦法讓課堂氣氛再活躍些。
5、作業本上再多一些鼓勵性話語。
6、對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多關心一些。
7、安排座位,一視同仁。
8、我們出問題時,你再耐心一點,少一點批評,多一些指導。
9、經常笑笑,別老把“嚴肅”掛在臉上。
10、多關心我們心里想的,幫助我們分憂解難。
11、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一諾千金。
12、多重視我們的弱科,給我們鼓勵。
13、經常和家長溝通。
14、抽點時間多參加一些同學生的集體活動。
15、談話時,讓我們坐下來,與我們平視;
16、耐心聽完我們的解釋,不要隨意就打斷我們的陳述。
當家長讀到上面的禁言禁行、勵言勵行時,我們可不可以制定家庭教育的禁言禁行、勵言勵行。
四、教育者能夠給孩子的成長營造什么環境
永遠保持平和的教育心態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它說明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但很多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缺乏足夠的耐心。尤其是家長,希望教育的效果立竿見影。最初的耐心總是被孩子的不長進所打破。家長在焦慮、憤怒等負性情緒控制下的教育言語多數是剝奪孩子基本需要的。家長的負性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感到壓抑。結果是孩子越發不長進。教育的惡性循環是:被教育者基本需要的缺失,進而缺失學習動力、學習退步,教育者使用消極的教育手段施教,被教育者基本需要的進一步缺失。
積極關注孩子的進步 每一個學過數學的人都有算錯題目的時候,這是學習的規律。我們很少有人關注學數學的過程中一共做錯了多少道題。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出問題的時候,這是成長的規律。但家長和老師關注的卻是孩子犯了多少“錯誤”。家長和教師通常的本領是善于發現孩子的“錯誤”,不顧場合、不講方式積極地指出孩子的“錯誤”,想當然地給出改正“錯誤”的方法。
過多地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讓孩子感覺自己都是錯誤,自己很笨,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讓孩子有負性的自我評價。負性的自我評價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低自尊嚴重打擊孩子自我成長的動力。
成功的教育者是積極關注孩子進步的。如果我們的家長、教師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成長進步上,每天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我們會快樂,我們的快樂也會傳染給孩子,孩子也會快樂。孩子看到家長、老師對自己成長的肯定,基本需要得到滿足,進步的開關就被打開了。
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我們通常的思維模式是:孩子在成長中犯了錯誤,家長、教師幫助孩子發現錯誤,提出改正錯誤的建議,幫助、監督孩子改正錯誤。從孩子成長四個因素的觀點看,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是相關教育者營造的。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教育者是否想過,孩子問題的出現是不是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有什么地方不適合孩子成長的,家長和老師是否應該對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負責任。
總結
孩子的成長依賴于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兩個環境。這兩個環境的狀況,對孩子的學業進步和人格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環境對孩子影響的原因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在家庭和學校兩個環境中的滿足情況?;拘枰玫綕M足的孩子,自身會產生成長的需要,學業和人格會有良好的發展,基本需要未得到滿足的孩子,不會產生成長的需要,學業和人格發展上就會出現缺陷。要幫助學業和人格發展上有缺陷的孩子,就要填補孩子缺失的基本需要。使用的方法是用積極的手段幫助孩子,改變使孩子出現問題的成長環境。